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纪念其亚洲艺术部成立100周年举办中国古代书画精品展,分两期推出110件展品。在展出的第一批藏品中,有很多难得一见传世名作,其中古琴元素的多次出现,让喜爱古琴文化的朋友们激动不已。
第一件包含古琴文化的藏品是一块琴形墨与石砚。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崇高,古有「士无故不撤琴瑟」之说。琴深受士人喜爱,琴形香盒,弹琴人偶,茶宠,以至配饰皆可显示主人品味之儒雅。这样一方琴形石砚便是很精巧的一个代表。
展品第二幅出现古琴的作品是南宋画家马远所绘的《月下赏梅图》。
庭树团团作翠阴,
夜凉清话坐更深。
无端感起闲愁思,
弹到梅花月满琴。
朱权
这是一件团扇作品,画面丰富而幽静。其左下半边用勾勒的是虬劲干瘦的梅花树干,坚实有力的山石,曲折的梅枝斜出石。一持杖老者,悠然坐于山石一角,静对皎月与寒梅,在清幽的花香中,享受内心的宁静。老者背后是一位童子,携琴而侍。
马远是宋光宗、宁宗时的画院待诏。他继承家学并取法李唐,喜好大斧劈皴,作品干净利落、俊俏简括,且不乏清润柔美之气,独具风格。北宋末年,金兵屡屡进犯,宋军节节败退,最后国都汴州沦陷,朝廷逃往临安,建立南宋。南宋的文人诗词绘画乃至音乐艺术中,山河破碎之愁思是常见的表现主题。马远擅长画梅也最爱画梅,其《月下赏梅图》也许是想勉励自己要像梅花一般傲霜斗雪、保持名节,坚定民族的大义和信念,决不落水附逆。我们仿佛也可以想像这位老者是马远自己的化身,在对完溪山夜月净化自己心神之后,于寒风吹落的梅花瓣中,从容抚一曲《梅花三弄》,抒傲雪凌霜之志。
第三幅要介绍的作品是 明初大画家王绂的《江山渔乐图》。
《题渔乐图》
遥天雨歇明残霞,凉风飒飒吹蒹葭。
晚来随处可栖泊,五湖烟水皆吾家。
得鱼且觅津桥酒,旋采溪毛杂菱藕。
除着沙鸥孰可亲,隔篷唤取邻船叟。
生计年年一叶舟,全家不识别离愁。
妇能斫帟儿行盏,一笛横吹万里秋。
-王绂
《题渔乐图》
钓罢得鱼鲜,舟维野店边。
閒同三两伴,尽醉百千钱。
弄笛船头坐,枕蓑篷底眠。
烟波随处好,身世总悠然。
-王绂
王绂,字孟端,是无锡县人。 王绂没做官之前,隐居在九龙山,对书法,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,作画亦不肯轻易下笔,但在游览的时候,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,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。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,往往拂袖而起,或者闭门不接纳,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,清高耿直,不随流俗。
王绂于1401年归隐家乡无锡,这幅长卷渔乐图生活气息很浓厚,可能表现的是太湖之上,画家安闲隐逸的隐居环境。画面辽阔秀美,峰峦浑厚,林木丰茂。应是傍晚时分,渔夫或在娴熟的收打渔网,或提鱼喜悦归家,或已在家中打扫院落,准备炊饭。他们荡漾于山水中,尽情享受着大自然之美景与馈赠,生活惬意无忧。
画面中的人物除了悠然自得的渔翁农夫外,还有一位从容在小桥流水间行走的高士,其后跟从一位小童,怀抱琴囊,因为正在行走,故琴收于囊中。「君子左琴右书」,在交通不便的古代,士人们即使长途跋涉也是琴书不离左右。琴是高士们游历山水,走亲访友必备之物。琴作为山水画中常见意象,用来衬托主人的价值取向和性情修养。
王绂在洪武二十三年后,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,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。之后归隐家乡,隐居惠山,赋诗作画,教授弟子。远离仕途的王绂,不用再为世事所累,过着如这幅《江山渔乐图》中的闲适生活。「明月太虚同一照,浮家泛宅忌昏晓;醉眼冷看朝市闹;烟波老,谁能惹得闲烦恼」。看了这幅秀美的长卷,让人不禁感叹,与其尘埃奔走,追名逐利,不如与渔樵为邻,享受醉乡酣美。
画中的高士行于山水之间,步履从容,小童背着琴囊紧随其后,两人在这幅水墨长卷中虽显渺小,却是充满意蕴。画虽无音,却仿佛耳边萦绕一曲《渔樵问答》或是《醉渔唱晚》,寄情于山水之间,让人陶醉。